乾隆朝的“阴阳图书”
作者/游宇明
“阴阳国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一份国书,内容却大相径庭,原文是一回事,译文又是一回事。这样滑稽的事发生在清朝。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国王派外交家马戛尔尼率领重大的使团访问清朝,目的是与清朝签订协议,创建正常的经贸干系。遵照外交老例,来使进京,必须向当事国元首递交国书。英王的国书是这样写的:
“英王陛下……在可能范围内设法促使全人类同受其惠。在这种崇高精神的指导下……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产,同落后地方交流技能及生活福利的知识,提升整个人类世界的知识水平。”
经过清朝人翻译,交给乾隆的时候,国书的内容变成为:
“英吉祥国大红毛及佛郎西拜尔呢雅国王海主恭惟大天子万万岁,应该坐殿万万年。本国知道中国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天子心里常把天下的事儿、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但中国的地方,连外国的地方他都要保护,而这些地方的人们又都心里悦服,内外安宁……现在闻得只有中国大天子管的地方,习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精至妙,四邻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
这份国书的英国版与清朝版区别非常显明。在英国版中,英王极度自信,认为英国在自己统治下国泰民安,现在之所以派使臣前往中国,只是想要“促使全人类同受其惠”;而经过清朝人翻译,英国国王变成为非常向往中华文明,要来“向化输诚”。
清朝翻译之所以要如此作假,有自身的原因。因为长期闭关锁国,那时的翻译能力较弱,他们总认为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壮大,其他国家来清朝都是为了朝贡。
但最主要的原因依然慑于乾隆的“虎威”。清朝以外族身份入主中原时,八旗还处在奴隶制末期,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即便经历了几代传承,清朝天子依然见地浅陋、狂妄自豪,其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朝”就可见一斑。英国人的国书洋溢着对其国家实力的骄傲,甚至有几分炫耀的成分,如果照实翻译,年迈的乾隆估计会气得脑溢血,情急之下将翻译的头拧下来也未可知。
只是这些愚蠢的清朝翻译没有想到,对于一个谦逊的统治者来说,他们翻译的国书也许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本已自恋到极点的统治者来说,看到这样一份国书后,其心里本已膨胀的自豪自傲立马就上升了N个台阶。
清廷先是要马戛尔尼与乾隆晤面时按照臣民对天子的礼节,行膜拜礼,马戛尔尼不赞成。双方反复谈判,他才答应单腿跪地,这已让乾隆老大不高兴。随后,马戛尔尼按照英王的意思,请求清朝开放口岸,乾隆一口拒绝,说: “天朝物产丰厚,不需要你国货品。但看在你们诚心诚意远道而来的份上,我已下令让有关部门收纳你们的贡品。”其时,英国事先已经历工业反动,它向清朝进献的榴弹炮就比事先清朝使用的鸟枪式的武器先进得多。然而,乾隆陶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对这所有置若罔闻。
自欺者未必可以欺世。 “阴阳国书”事件过后不到50年,英国人就用大炮将自我感觉良好的“天朝”打得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