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民间故事/内容

分而治之的故事 分而治之完整版简短

民间故事2022-6-24 19:40:53阅读:
齐国有三个勇士:田开疆、古冶子、公孙捷。三人结拜为兄弟,常常凌辱大臣。晏婴请示景公赞成,预备除掉三人。正好鲁昭公到访,席间,送上来六只桃子,昭公、景公、叔孙、晏婴各吃了一只,剩下两只,就论功行吃。

   公孙捷说自己打死老虎(tiger)救了景公,吃了一个,古冶子说自己在黄河里杀死了大鼋,也救了景公,又吃了一个。田开疆说自己杀敌无数,致使诸侯公推景公为盟主,可桃子没有了。田觉得受到了欺侮,于是拔剑悲愤自杀。

   惊讶的公孙捷觉得自己功劳不如田,田已死,公孙捷觉得没面子活,也自杀了。古冶子觉得三人结拜兄弟,他们都死了,在世没意思,也拔剑自刎。这样,威胁到朝廷的“三人帮”就被彻底根除了。肃反之所以如此迅速、顺利、圆满,就在于晏婴让他们争功邀赏,让他们辨别为敌,相互为仇。

   之后的勇士们聪明多了,不会那么轻易上当,而且也逐渐没有什么荣辱观,胯下之辱能受,夺妻之恨能忍。但是,让下属相互争斗,从而把握之的统治谋略却代代相传下来,而且也比晏婴隐秘得多。上级能让下属斗起来,只需有一个桃子———让他们共同争夺的东西,权力是最好的桃子,是硬通货,是美元,可以轻易地出租,兑换任何东西。

   玩得最精彩的是西汉的推恩令。西汉晁错提出削藩,七国之乱起,藩未削而身先死,闹得沸沸扬扬。武帝时,主父偃就极度聪明,主张化整为零,我不收回你藩国的权力,但你的藩国要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越分越小,像散落的珍珠,想闹也闹不起来。老百姓分家总是有矛盾的,况且皇族,为产业争得自顾不暇,还如何一致对抗中心呢?主父偃的一桃杀了天下无数的士,而且众人都叫好。

   说到底,这是一种分化瓦解之术。如果他们拧成一股绳,对中心的威胁就太大,他们中心就会有一个人成为新领袖,就会造反。原本他们之间就有矛盾,有仇恨,就可以随时借刀杀人。比如美国就时常扶植中东的反对派,送枪、送人、送钱、送创意,以牵制那些不听话的执政党,所谓拉一派打一派。

   这一招,蒋介石最擅长。事先群雄割据,为了一统江山,他总是不惜巨资收买反对者的主要部下,部下一反对,闹事者众志成城,只得认输,屡试不爽。比如冯玉祥和蒋介石争天下,兵戎相见之时,蒋就利用冯和韩复榘、石有三的矛盾,许以韩、石高官和钱财,尽力拉拢,韩、石通电拥护中心,冯玉祥只好下野,隐居山间。

   内斗暴露了实力,也消费实力,决胜的关头落在第三方。这时候,再强悍的属下也会低下倔强的头颅,高人一等地请求上司站在自己这边。面对这种形势,上司可以从容地根据需要,巧妙地平衡各种势力,巩固自己的权威,坐收渔人之利。这现实上是一种分权,部下通过竞争,各方分到一点儿权力,大权就控制在自己手里。

   鲁国国相叔孙聪明一世,唯独不懂此道。竖牛唆使叔孙的儿子仲壬,带上鲁君犒赏的玉佩,声称叔孙已经赞成;又去叔孙那儿告密,说仲壬私自佩戴鲁君赠送的玉,激怒叔孙杀了仲壬。竖牛妒忌叔孙另一个儿子孟丙,也采取相同的手腕让叔孙杀了孟丙。

   竖牛利用叔孙偏听偏信的弱点,让叔孙连杀了两个儿子,叔孙恐怕至死都没有晓畅自己上了竖牛的当。知子莫如父,如果有一个竞争对手在虎视眈眈,随时报告和揭发,竖牛就很难离间父子。

   假定竖牛品德高尚,居心善良,但集权太过,君也不成其为君,英明如诸葛亮因此受人诟病。刘禅登基后,诸葛亮把持朝政,说伐魏就伐魏,说联吴就联吴,刘禅险些没有什么发言权。诸葛亮死后,刘禅以费祎为大将军,蒋琬为大司马,蒋琬管政务为主,兼管军事;费祎管军事为主,兼管政务,旨在防止事无巨细,皆决于丞相一人。

   刘邦对后事的安排就很高明,据他遗嘱,把相权一分为二,分置左右两相的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这种分而治之用得过头,就会演变成政界政治并导致王朝的覆灭,明朝就是一个例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