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北三环西路的大钟寺因永乐大钟驰名中外,现在鼓楼西侧的铸钟厂胡同即是缘于明代永乐年间铸造出这口大钟而得名的。其实,重达46.5吨的大钟曾几经辗转迁移,才最终落户到了觉生寺。那么,觉生寺为什么被称为大钟寺?永乐大钟为何从万寿寺移走?重达46.5吨大钟是如何搬移至大钟寺的?
觉生寺啥时被叫成的大钟寺?
觉生寺创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在建成后,真正使其成为重寺的原因,却是悬挂在觉生寺藏经楼过后,铸造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华严钟(现俗称永乐大钟)。永乐大钟铸造于北京鼓楼以西的铸钟厂。大钟铸成后,先是悬挂在明朝内宫掌管百官作佛事的机构汉经厂——专门为天子、后妃礼佛的场所。永乐大钟之所以被收藏在汉经厂,主要是因为钟体内、外壁均铸有佛教经文,所以被当作是佛经文献的一种收藏版本。
明成祖朱棣死后,汉经厂被废。万历年间,明神宗规复汉经厂,并将永乐大钟移至事先京西新建的万寿寺。因为万寿寺是承当汉经厂的制度而兴建的,汉经厂所收藏的汉文佛经被迁移时,这口大钟也被一路迁至万寿寺。直到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天子下令将大钟移至觉生寺。寺因钟而显,觉生寺的名字逐渐被叫成为大钟寺。
永乐大钟为何从万寿寺移走?
雍正十一年四月,一位大臣向雍正天子所上奏折中记录:“觉生寺在京城之干方,在圆明园之巳方,钟之本体属金,若移安觉生寺后甚为合宜。若在京城之东南安设,位属贪狼(wolf)木星,有金木之克,未为合宜。看觉生寺殿宇五层,后阁属土,若在阁后另建一层安设此钟,取金土相生之意,甚属妥协。”这个奏折的大意是说,从风水角度来看,原来悬挂永乐大钟的地方不吉祥,影响皇家风水,而觉生寺这个地方属金,适合悬挂大钟,所以发起将万寿寺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
由此不难看出,觉生寺的建寺之请及移钟之举是缘于“风水。
敕建觉生寺的工程,自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起,告成于十二年冬,但将钟从万寿寺移过来,一向到乾隆八年(1743年)才完成,历时十年。觉生寺的修建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基本完成为,但大钟的迁移却是在十年后,直到乾隆八年才寺钟合璧,并建成悬挂大钟的钟楼,觉生寺这才得以全面竣工。此移钟盛事,在许多史籍中有详细记录。
46.5吨大钟如何搬移?
一口重达46.5吨的大钟历经辗转,终于在频频大的迁移后,最终落户到了觉生寺。相传在移动大钟时,每隔1里挖井1口,将沿途通过的道路挖成浅沟,再往沟里注水,然后在钟体下面垫上滚木利用冬天水结成冰,用畜力拖拽运行。每到一个陈悬之地,便要将钟垫高,悬挂在钟架上,然后再修建钟楼,所以觉生寺里的大钟楼是先有钟再建楼的。
历史上,觉生寺不仅是佛教徒做佛事的场所,在清代也是京师皇家祈雨的主要场所之一。在清代皇室宗亲非常正视祭奠运动,其中也包括传统的祈雨拜天运动。这项运动有一定的时节性,它与农事运动和自然灾难连在一路。清代初年,遇上久旱无雨,为了祈祷上苍降雨,天子要亲自前往圜丘、黑龙潭、大高殿等处去祈雨。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乾隆帝曾先后在乾隆八年、十一年、十二年和二十九年、四十一年、五十二年多次驻跸驾临觉生寺。除四十一年外,乾隆每次都留下了吟咏觉生寺大钟的诗文。其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作《御制觉生寺祈雨诗》,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被镌刻于御制碑阴:“侵晨奠静安,返跸礼栴檀。结习镇如此,觉生良已难。聊因甘雨足,稍为畅怀宽。调御无忧喜,金刚四句观。”自此以后,觉生寺又成为了京师“甘雨足”的祈雨场所。
觉生寺虽是皇家寺庙,平时香火亦很旺盛,尤其是每逢正月初一至十五日都会举行范围盛大的庙会,届时游人多慕大钟之名来此游览。庙内香烟缭绕,钟鼓齐鸣,游人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根据文献《燕京岁时记》记录觉生寺庙会:“每至正月,自初一日起,开庙十日。十日之内,游人坌集,士女如云。长安少年多驰骤车马以为乐,超尘逐电,劳瘁不辞。一骑之费,有贵至数百金者。岂犹有金台市骏之遗风欤!”
链接
永乐大钟铸有多少铭文?
大钟寺坐落于北三环西路,是北京现存的一座范围比较完整的寺院。它坐北朝南,范围宏伟,布局严谨对称。由南向北修建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东西翼楼等主体修建,总占地面积约为三万多平方米。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大钟寺为市级主要的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2月创建大钟寺文物保管所。1985年10月5日辟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大钟寺因永乐大钟享誉世界,永乐大钟钟身遍铸佛教经咒铭文,有汉梵两种文字,共计23万多字。
钟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
中国钟铃文化历史悠久,考古资料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已有原始钟铃。
钟、铃是指一端闭合、一端敞口的中空响声器物。钟因钟槌从外部撞击钟体表面而发声,铃因内悬的舌体与铃体碰撞而发声。钟、铃既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伴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传递信息的响声器、演奏音乐的乐器、标志统治阶层权力和地位的礼器、佛道信众装点佛国净土和道教仙界的神圣法器,到报时用的器具,中国现代钟铃文化走过了漫长历程,形成为两种作风迥异的钟铃系统。
现代乐钟有哪些种类?
“乐钟”即奏乐之钟,现代贵族用于庙堂祭奠、婚冠丧葬、军事征战、宴享宾客等各钟运动中,具有乐器和礼器功能。出现于商,兴盛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礼乐制度的产物。西周时期形成为严酷的用钟制度,不一律级的统治阶层享有不同规格的钟乐,“钟鸣鼎食”是先秦社会统治阶层生活的真实写照。乐钟包括铙、甬钟、钮钟、镈钟、钲、铎、勾鑃、錞于等多钟类型。它们具有共同的形制特征;器体为扁圆体,口部呈合瓦形,多数为青铜质地。青铜乐钟在夏代已见雏形,商周开始进入繁盛时间,秦汉以后逐渐衰落,少量的铸造一向延续至清代。青铜乐钟是我国现代社会的传统乐器之一,在“金、石、丝、匏、土、革、木、竹”八类乐器中位居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