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历史故事/内容

“潘冬子”像父亲一样大忠大孝

历史故事2022-7-4 10:22:51阅读:
中华民族流淌着忠孝的血脉。许世友将军堪称大忠大孝,为党和人民出生入死!

  作为大孝子,许世友对母亲的孝敬是出了名的。最有说服力的两个例子是:许世友在撤离苏区时,冒着生死夜间潜回家中与老母告别,被闻讯而来的敌人包围。许母凛然大义,督促儿子不要管他,赶快离开。许世友含泪别母,施展飞檐走壁轻功,从两堵墙的狭小夹缝中一跃而出,消逝在茫茫山林之中。再一个例子是。许世友离开故乡28年后第一次回乡探亲,曾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双腿哭着说:“娘啊,我生前不能为您尽孝,死后一定要埋在您的身边,为您守坟!”事先在场的乡亲们和身边随行人员都被这一幕感动得潸然泪下!

  束缚后,为了不让年事已高,又过不惯城里生活的母亲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许世友重任在肩、军务繁忙,不能回乡侍奉,经过慎重的思考后,他决定让儿子许光代其尽孝,遂将其调回新县故乡工作。

  对于许光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在水师13年,留在部队前程是锦,回故乡工作,意味着选择不一样的人生。但为了父亲(father)全身心投入国防事业,为党和国家做出更大贡献,许光以大局为重,毅然服从父亲的决定:替父尽孝,消弭父亲的后顾之忧。

  回家那天,许世友将军摆了一桌菜,叫上家里的工作人员,给许光送行。许世友那天含着泪对许光说:“大安,你是我的好儿子!现在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我不能回家尽孝,只能由你代我回乡好好服侍你奶奶了。”(许光原名许大安,后许世友将军将其改为许光)。许多年后,电视剧《上将许世友》有一集还专门反映了这件事。

  调回新县后,许光唯一的业余生活就是陪在奶奶身边,精心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给父亲写信报告奶奶的身体状况、给奶奶读将军的复书……半年多后老人临终时,许世友将军正在东南沿海视察海防、指挥备战,没有时间回老家,又是许光替父亲给奶奶送终。许光替父行孝,做出了个人的重大牺牲,不仅发扬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深层次上的爱党爱国,体现了对国家和军队的一种深深热爱与无私付出,是更高层次的忠诚,是一种顾全大局的博大情怀

  许光替父尽孝完成后,作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父亲,许世友完全可以让儿子再回到作战部队,这也不算违反规定。事先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的肖永银将军也提出让许光再回到部队。可是许家父子俩都没有这样做。他们与故乡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对父老乡亲有着更多的情和爱。作为许光,他还要完成父亲的另一个重托。

  1979年和1980年,许世友将军先后两次以绝密件给长子许光写了亲笔信,立下土葬遗嘱。1979年10月22日信中说:“邮去现金五十元整。这五十元钱是为我预备后事用的。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故乡去,埋到父母身边。在世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并让秘书通知许光:“要本着节约的精神,不要费钱太多”。1980年11月16日许世友又给许光邮去二百元钱做棺材,并在信中叮嘱:“棺材不要做得太好,比一般老百姓做的棺材要差一些才行,防止人家提意见。做的太好啦,老百姓看到会发言的。”许世友将军病重期间,又亲口通知许光:“当兵三年无孝子。我当了一辈子兵,生前没有尽孝道,死后想埋在父母身边尽一份孝心,不知是不是能如愿?”许世友将军逝世后,许光不负父亲重托,及时通过组织向中心和军委报告许世友将军回故乡安葬事宜,做了大量工作。党中心、中心军委批准许世友将军还乡土葬,举行了隆重的遗体告别仪式。许世友将军魂归故里,葬在母亲坟墓旁边,实现了“在世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的心愿,得以含笑于九泉。

  阅读许世友的回忆录,调查许光的一生,我们发现,他们父子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始终把精忠报国放在第一位,同时又不忘为亲人尽孝。许光替父尽孝说到底也是为了父亲更好的精忠报国;终生不离故土,既是要完成父亲死后葬在母亲身边的遗愿,为父亲尽孝,更是要报答父老乡亲。他们的“孝”,是对包括父母在内的反动老区千千万万人民的孝。他们在孝敬人民、报答人民方面,更加赤胆忠诚,更加尽心竭力。

  许世友的故乡河南省新县是鄂豫皖反动根据地的发源地,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首府所在地,反动低潮时期保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新县先后走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为了反动牺牲了无数先烈,事先不足10万人的新县,先后献出了5.5 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作为幸存的红军将领,许世友对乡亲们为反动付出的巨大牺牲刻骨铭心。他曾多次对部下讲到要珍惜反动成果,要发扬庆幸传统,要报答人民的恩情。

  为了减缓老区人民的电力、交通、水利问题,许世友曾给河南省委领导写过信,也曾给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过状况。但是许世友身居要位,担负重任,不能回乡直接报答父老乡亲,就把儿子许光送回故乡,既是让他替父行孝——照顾年迈的老人,更是为老区人民“尽孝”,许世友可以通过儿子了解更多真实状况,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

  同样,在血与火的斗争情况中长大的许光,对老区人民充满感情、对他亲眼看到牺牲的无数先烈充满吊唁。回乡服务老区人民、服务成千上万烈士们的家庭,也是他自己的意愿。有这样的思想底子,许光对父亲的决定十分赞成,对回乡行孝毫无怨言,对扎根老区刚强不移。

  许光在圆满完成本职工作、精心照料奶奶的同时,把对亲人的孝爱转化了对老区人民大孝大爱,无微不至地关爱地方上生活困难的老红军,累计从个人工资中挤出近10万元体贴资助红军儿女130多人次,先后为9名老红军遗霜养老送终。用许光自己的话说:“父亲让我返来,不仅仅是要让我对奶奶尽好孝道,更要对曾经饱受苦难的老区人民尽好孝道!”

  许光回到故乡后,从没为自己碰到的困难大概儿女亲戚的任何事儿求过身居要职的父亲,但为了故乡的修路、水利、教育等事儿,多次不厌其烦地给父亲写信,许世友也从来不认为儿子“多事”,每次都很认真对待。如果父子间没有这样的约定和默契,郑重的许光敢这样做么,正直的许世友能让他这样做么。

  看一看许光回到故乡的种种“行孝”之举,我们会更加理解和敬佩这对传奇父子为人民奉献的大爱,付出的真情。

  原新县常务副县长韩文定介绍说,许光为故乡扶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特别是他为减缓县里的“通话”和“通电”等难题,曾四处奔波,多次到地区、省里反映状况,为全县底子设施扶植立下了大功。

  1969年春,许光负责筹建新县千斤乡159微波站,事先山上没有道路可走,所有机器设备全靠肩挑背扛,就连几顿重的水泥杆也是靠人一步一步搬到峰顶。许光不顾情况恶劣和条件费力,带领工人连续施工300多天,最终改变了古老的通话模式。一些新县老百姓在接受采访时说,上个世纪70年代初,新县的经济扶植十分落后,基本上是“一个灯泡亮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根烟功夫逛全城”,要不是许光当年带领民兵架设了3.5万伏的高压线路,现在的县城还不知道落后成什么样子!

  1982年,许光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即将达到副团职军官最高服役年限时,河南省军区预备提升许光为信阳军分区领导,但是许光自动提出愿意转业到地方工作,把机会让给相对年轻一些的同志,几个月后他就申请转业到新县人大工作。放弃提升、宁愿转业也不离开故乡,如果没有扎根老区的刚强信念,很难注释许光这样的行为。

  有一个细节也许是这对传奇父子的巧合:80岁的许世友将军在临终时最体贴的依然老区的扶植,老区人民的幸福,叮嘱不要忘了老区人民为反动做出的牺牲和贡献;2012年8月,王树声大将的闺女(daughter)王宇宏代表家人前来看望病重的84岁的许光,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许光丝绝不体贴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儿女们的将来,而与王宇宏谈的更多的却是故乡社会经济发展的话题。

  斯人已去,高风永存。只有从大忠大孝、大仁大义这样的视角去看待这对传奇父子的传奇人生,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这种“共产党人对用热血和生命支持过他们的老区人民深情报答”的高尚行为,才能真正懂得他们赤诚回报“红土地上人民群众”的赤子情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