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面试应届毕业生的时候,我都会先让这些应聘者做个自我介绍。这时候,我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我是××学校的,我在××实习过,我是××社团社长、学生会主席。”
“我是××学校的,在××实习过,还在××实习过,现在去了××。”
“我正在××实习,我还投了A、B、C、D公司,我的理想是找一个月薪超过7000元的工作。”
这样的结果并不难注释:上大学前,所有的家人,都认为我们应该持续小时候灵巧玲珑的行事作风,在大学里,学习上争当第一名,课余时间争做学生会主席和入党自动分子,以期毕业过后顺利进入国企大概成为国家公务员。在达到这个目标过后,我们应该迅速地找个条件相当的男友大概女友,男生家买房,女生家买车,结婚生子,从此步入一成不变的稳定生活。
在这个历程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试图用社会的统一标准来要求自己,并努力在这个标尺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我们都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忘记了自己的优势,忘记了自己有着独一无二的DNA。
所以,要创建自己的作风,把自己当成个人品牌来经营,创造自己名字的代价,帮自己建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而不是社会代价下的职位。
刚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大多数人总是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拼命学习来提高自己。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呢?有人开始看到职场的阴晦面,有人逐步学会明争暗斗,有人发现投机取巧能赚钱。于是,他们从一个结实的青年,慢慢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越来越窄,越来越饥饿,竞争却越来越猛烈。
我的一位师兄,研究生读的是盘算机警能,毕业前在闻名跨国公司实习了半年,却在即将入职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知识漏洞。于是他放弃了18万元的起薪和即将到手的各种优厚福利,回到学校,申请延期一年毕业。这一年,他转战于商学院、金融系,并常常跑到哲学、中文这种看似绝不相关的专业蹭课。一年过后他毕业时,正赶上2009年金融危机,底薪比之前要低许多,但是几个月后他便三倍跳转,拿到几十万元的年薪。
师兄手里有一张关于他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他看到了自己的“负债”,了解自己的不足,专心打造自己独有的东西。然后,他成功了。
其实我们可以思考一个最简朴的问题:“如果没有了眼前的工作,我们还能做什么?”兼职写专栏?你文字功底和思想深度如何?开淘宝店?你想卖点什么?有没有进货渠道?给中学生当家教?当年的那些知识点你还记得多少?
我们需要时候警醒,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不能是谁;知道什么是自己永远拥有的,什么是别人给的、暂时的。保持谦卑而感恩的心态,拥有不断重新归零的勇气与信念,让自己真正拥有别人拿不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