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古稀老人的助学情怀
本刊记者 艾志飞 通讯员 李新春
近日,在永州市祁阳县第四中学,该县首个家庭助学基金“祁阳县昌世助学基金会”举行第十四次助学基金发放仪式,73名即将进入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得到3000元~5000元不等的资助。主席台上,78岁的助学老人陈昌世满脸慈容。自1995年资助第一个学生开始,以他名字命名的“祁阳县昌世助学基金会”已嘉奖、资助进入大学学习的贫困学生800余人次,资助金额达300余万元。
1955年陈昌世参加工作,先后担任太小学校长、中学团总支书记,后选调进入党政部门。1995年,陈昌世下乡看望老同志,闲谈中得知村里一名叫李安民的学生考上了武汉大学,却因经济困难无钱交学费。第二天,和老伴商量后,陈昌世“挪用”自己省吃俭用预备给舅子建房的5000元钱,交到了李安民父子手里,并决定承担其大学4年的生活费、学费。在那时,陈昌世夫妇的月收入不足1000元。
1996年,陈昌世退休了。老人说,他要用更多的时间去关注社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伴伴随着资助学生名额的增加,光靠微薄的退休金,陈昌世感到力不从心。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成立一个基金会来帮助那些贫困孩子。2000年春节,他把办企业的三个儿子召集到一路,深入沟通并动员他们在祁阳创立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三兄弟一致赞许父亲(father)的念头,挤出200万元资金,设立了祁阳县首个家庭助学基金会——祁阳县昌世助学基金会,该基金视收支状况逐年增补,每年发放一次,主要用于资助祁阳籍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自2005年起,基金会资助对象扩大到初、高中阶段的贫困生。到目前为止,基金会共资助了贫困大学生800多名、贫困中学生100多名,发放助学金300余万元。
为掌握申请对象的家庭状况,陈老不顾年事已高,一把雨伞,一顶草帽,一根拐棍,深入乡村走访调查。
助学历程中,走到哪里,陈昌世就把感恩教育带到哪里。他自费编写了12余万字的原创德育教材,免费送给孩子们;他通过授课座谈、电话交流等形式,指导受助学生热爱生活、自立自强、学会感恩。
陈昌世不仅竭尽所能资助贫困学子,他还将助学的触角延长到学校扶植,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2007年,地处偏远的肖家村镇中心小学存在安全隐患,需改造重建。镇村学校干部怀着试试看的念头找到他,他爽快地答应了。老人与儿子商量后,出资80万元为学校改建了教学楼。2008年三口塘镇中心学校整体搬迁,资金缺口很大,陈老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的蓄积和儿子寄来装修房子的30万元一切捐助了三口塘镇中心学校,夫妻俩至今还住在上世纪90年代建的老房子里。“5.12”地震期间,陈老组织家庭成员向四川等地希望学校捐资捐物代价100万余元。
现在,年近80的陈昌世还奔走在爱心助学的路途中。他说:“在帮助学生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实现了党员奉献的代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我将持续用自己的行动、用爱心扑灭美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