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的母亲薄太后出身低微,在汉高祖在世的时候是个不得宠的妃子。她怕住在宫里受吕后的陷害,就请求跟着儿子住在代郡。住在代郡不像在皇宫里那么阔气,因此,娘儿俩多少知道一些老百姓的痛苦。
汉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一个人犯了法,定了罪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把他的父母妻儿也一路逮捕办罪呢?我不相信这种法令有什么利益,请你们商议一下改变的办法。”
大臣们一商量,按照汉文帝的意见,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连坐(连坐,就是被牵连一同办罪)的法令。
公元前167年,临淄地方有个小姑娘名叫淳于缇萦(淳于是姓,缇萦音tíAyíng)。她的父亲(father)淳于意,本来是个读书人,因为喜欢医学,常常给人治病,出了名。之后他做了太仓令,但他不愿意跟做官的来往,也不会拍上司的马屁。没有多久,辞了职,当起医生来了。
有一次,有个大商人的妻子生了病,请淳于意医治。那病人吃了药,病没见好转,过了几天死了。大商人仗势向官府告了淳于意一状,说他是错治了病。当地的仕宦判他“肉刑”(事先的肉刑有脸上刺字,割去鼻子,砍去左足或右足等),要把他押解到长安去受刑。
淳于意有五个闺女(daughter),可没有儿子。他被押解到长安去离开家的时候,望着闺女们叹气,说:“唉,可惜我没有男孩,碰到急难,一个有效的都没有。”
几个闺女都低着头伤心得直哭,只有最小的闺女缇萦又是悲伤,又是生气。她想:“为什么闺女偏没有效呢?”
她提出要陪父亲一路上长安去,家里人再三劝阻她都没有效。
缇萦到了长安,托人写了一封奏章,到宫门口递给守门的人。
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正视。那奏章上写着:
“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闺女。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儿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惆怅,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砍去脚就成为残废;割去了鼻子,不能再按上去,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都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大概破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拟定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五百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三百板子。汉文帝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就救了她的父亲。
汉文帝废除肉刑,看起来是件好事。但是现实执行起来,却是弊病不少。有些犯人被打上五百或三百板,就给打死了,这样一来,反而减轻了刑罚。之后到了他的儿子汉景帝手里,才又把打板子的刑罚减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