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会/历史故事/内容

“桓管五杰”的组合效应大全

历史故事2022-6-2 1:17:00阅读:
“桓管五杰”的组合效应
  
  文/ 王兆贵
  
  俗话说,两军相遇勇者胜。这话只说对了一半。项羽比刘邦勇猛多了,可刘邦最终成为赢家,项羽却功败垂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若仅以“得人者得天下”来论定,大道理上没错,具体到操作层面,理由显得单薄了些。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宴请文武百官。
  
  酒过三巡,他向群臣发问说,各位不必隐瞒自己的看法,均以实言相告,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又为什么失天下?有两位臣子回答说,陛下您论功行赏,利去世下;项羽却不然,杀害有功绩的人,嫌疑有才能的人。刘邦说,你们这叫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谋划策、坐镇指挥,我不如张良;安邦抚民、供给粮饷,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得天下的原因。
  
  这让人想到中国象棋的棋子,各有不可替代的能力和优势。如果各逞其能,各行其是,整个棋局就会陷入杂乱,势必落败。只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攻防协同,才能发扬最佳组合效应,最终取胜。人才的配置和使用,也是同样的道理。
  
  刘邦的头脑和看法可谓高人一筹。他的“三不如”之说,既有自知之明,也有知人之智,而且把帅才与专才的干系也说清楚了,不仅每每为史家所赞赏,而且也常常被成大事者所引用和借鉴。但若追溯起来,“三不如”之说并非始于刘邦,最早宣布类似看法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仲任齐相三个月后,即请求与桓公评议、选任内阁官员。管仲说,行为讲范例、进退合礼节、言辞刚柔相济,我不如隰朋,请封他为大行,掌管外交;垦荒筑城以聚人口,辟田耕作以增收入,发扬土地最大效益,我不如宁戚,请封他为大司田,掌管农业;治军严正,带兵有方,统帅三军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城父,请封他为大司马,掌管军事;断案公明,判决适当,不诬陷、杀害无辜,我不如宾胥无,请封他为大司理,掌管刑律;犯颜进谏,忠于社稷,不避死亡,不挠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封他为大谏官,掌管督察。这五个人的专长,我都比不了,但我的本事他们也无法替代。国君若想富国强兵,有这五人就够了,若想成就霸业,则须有我管仲在此。桓公赞成管仲的发起,并按照他的提名完成组阁。
  
  毋庸讳言,治理国家要发扬多方面人才的作用,不能有所偏倚。管仲向齐桓公举荐的这五位贤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涉及到治国强兵的各个方面,管仲自己则是统管掌控大局的高手,将这五位能人组合起来,各司其职,就把一盘好棋下活了。
  
  史实证明,在“桓管五杰”的个人领导下,齐国的综合国力日趋强盛,不久便雄起于周代的东方。齐桓公所以能开创春秋第一强国霸业,与采纳管仲发起,优化配置领导班子有很大干系。正如《新序》作者刘向评价的那样,“夫管仲能知人,桓公能任贤,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用兵车,管仲之功也”。
  
  古人可鉴:知人善任、选贤任能,必须服从全局需要,人才结构配置妥当,才能发扬整体优势,引发整合效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