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农户调教耕牛初学种地,为防止牛不守端正,于是,儿子在前面负责稳犁,老父亲(father)在前面负责牵着牛绳,这样一前一后,把牛控制在中心。为了提醒父亲不开小差,儿子每吆喝一声:“爹,走!”父亲便朝前走,牛也听话地跟着往前走。
过了些时日,他们想,牛虽不能言语,但却是聪明能干的植物,经过数日调教,应该学会独立工作了。这天,儿子照样给牛套上套绳,试着让它独立完成义务。没想到,任由儿子怒吼暴打,牛硬是愣在原地纹丝不动,儿子没招了,情急之下大喝一声:“爹,走哇!”牛却绝不迟疑,灵巧地往前走了。
原来,牛并不笨,在它头脑中早已形成为思维定势:把一声“爹,走!”当成为工作指令。如果要让牛改变思维定势,重新听令,谈何轻易!
这个故事通知我们:要求别人做一件事,如果方式不当,会给被动方造成误解,效果大打折扣。有时候,别人可能已经很优秀了,只是你的检测方式和最初的要求方式发生了改变,学习者一时还不能适应,尚无法走出固有的思维定势。因此,不能一味指责别人学无所成。
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比如:上课铃声响了,老师走进教室说:“上课。”学生便齐身起立,向老师问好。而有一日,当老师刚走进教室,突然之间之间之间改用手势了,学生却面面相觑,稳坐不动,你能怪学生无礼吗?
运动场上也是一样,运动员只听发令枪响,便开始起跑,可在关头时候却换成为广播:“开始……跑。”结果可想而知。你能判定最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实力最差吗?
职场上更是如此,某公司招聘人才时,试图考察应聘者的思维变换能力。招聘启示上特别注明:面试时采取随机问答的方式,可在面试现场,却要考考应聘者的实践操作能力,因为应聘者没有思想预备,结果不尽理想。一位落聘者被另一家同类公司选用,他的新型打算投入市场,为该公司赢得了更多声誉。事实证明,他成功了,害得先前那家公司懊悔不已。
所以,我们在对别人提出要求之前,先要想想,选取一个最恰当的方式,又以同样的方式去检验,在同类中择优效果才会更好。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tory.panziye.com/13297.html